台南行(6)– 國立台灣文學館
國立台灣文學館最早是日治時期的台南州廳,後來是台南市政府,建於1916年。設計師森山松之助的知名作品還有:台灣總統府和監察院。原來如此,難怪它看起來眼熟又氣派。多年前我第一次來,則是覺得,文學館裡面的質感很像橫濱開港紀念館。
文學館也是台灣近年來“古蹟再利用”的典範,1997年開始修復整建,2003年完成。以下抄錄館內的中文版簡介:
“台灣文學館的使命在於記錄台灣文學的發展,典藏及展示從早期原住民、荷西、明鄭、清領、日治、戰後以來,艱困卻多元成長的文學內涵。”
“同時透過辦理教育推廣活動,啟發及拓展民眾對台灣文學的認知;館內並設置文學圖書室、兒童文學書房、文學體驗室等空間,提供親子、青少年及民眾知性休閒的服務。”
“期盼文學的種子在台灣這塊土地上扎根、茁壯,進而豐富人民的文化心靈…。”
從林百貨出來、我們在太陽下走向台灣文學館。
停在這裡找角度合照,沒注意有無說明,側門這件作品,我想有親愛、傳承、交流的意味。
外觀有總統府影子的台灣文學館,照片左邊的藍色車櫃,是台灣文學行動博物館。
鳳凰樹掩映。
正門入口的題字是鍾肇政親筆。
入門見一樓梯,左右方位的展示主題標示得很清楚。
走道的天花板上,是近來很夯的台灣花布。
藝文大廳,這一部分的空間,我們猜,是後來搭蓋的。
“一窗迷人的風景”,被這一句吸引過去,原來是開館迄今(2003到2013)的海報展。裡面的海報是一系列美麗圖像的文學記錄。(正好介紹上也說,是一窗“迷人的文學圖像景致”。)
藝文大廳角落的這些人像引起我的注意,和旁邊坐著的老夫妻也相映成趣,於是近前去看。
台灣新文學之父,賴和,彰化,(一桿秤仔)。
台灣文學領航者,葉石濤,府城,(台灣文學史綱)。
倒在血泊裡的筆耕者,鍾理和,美濃,(原鄉人)。當年在成大,張良澤老師對我們介紹這一位作家,為我們開啟了一扇台灣文學的窗。
卑南音樂之父,陸森寶,南王,(美麗的稻穗)。
文學光廊。
我特意彎著身子拍下這一幅台灣,後來才發現,它是橫躺的台灣地圖。
從中庭看出去的樹木和盆栽,有不同於台灣文學館悠長歷史的現代風味。
文學館對面是消防局。
國立台灣文學館。
CHEFFRESH 文學咖啡坊。(文學館附設。)
文化部文化資產局,文化資產保存研究中心,也在此。
- Jul 09 Tue 2013 22:08
台南行(6)– 國立台灣文學館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